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文献格式(气候变化参考文献(7)

来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13 03:4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唐朝本身因为前期的气候温暖,竹林茂密而在河南地区设立了司竹监。然而到了北宋初期,司竹简却被撤销了,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出,在晚唐到五代十国这

唐朝本身因为前期的气候温暖,竹林茂密而在河南地区设立了司竹监。然而到了北宋初期,司竹简却被撤销了,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出,在晚唐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气候转寒,气温下降,而导致竹林无法适应从而规模缩小,致使这一职位存在的不必要性。此外,《资治通鉴》也常提及在中晚唐时期,中高纬度地区的回纥常有“冻馁死”,内乱因此加剧。且清代余成教亦在《石园诗话》中写道:“唐自大中以来,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这些都佐证了唐朝的气候在中后期由暖转寒的变化。

2、社会的动荡与经济重心南移

“民以食为天”,食靠自然赠。食物的丰收与否,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封建时期,基本取决于天气的好坏。温暖湿润的天气为唐朝带来了多大的好处,转寒的天气就能给它带来多大的坏处。寒冷的气候使北方不再利于农业生产,作为国家经济重心的北方,人口因此大量前往水利条件相对好些的江南等地,北方农业生产急剧衰退。而当北方的百姓前往江南等地时,一同带去的还有先进的农具与生产技术,南方本身就适合许多农作物的种植且又远离政治中心,较为安稳。所以这一南迁也使南方的经济在不安稳的社会动荡中依然在发展,以至于到了宋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北方就相对要混乱很多,作为唐朝所在,北方因气候转寒导致的农业生产发展受阻,粮食产量因此下降,从而导致国库亏空。国家财政有了危机,导致赋税加重,统治者治下怨声载道,百姓难以维持生计,甚至出现节度使频繁叛乱、农民起义,各种战乱不断。国家开始,人口锐减,便有了“安史之乱”,此后不仅是对西域的控制,唐朝对治下部分地区的控制也远不如从前了。

3、内忧外患、衰落灭亡

唐朝的游牧民族所生存的草原同样也受到气候的影响,草原产草量下降,动物饲料短缺,使游牧民族唯一经济与食物来源的畜牧业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牛羊养不活,人也就养不活了。此时为了生存,游牧民族便会南下,对南方发动进攻,以获取生存物资。《资治通鉴》与《李岘传》还曾提过天宝年间曾出现连续三年连雨六十余日,又冷又湿的天气对于外族的生存同样也是非常大的打击。气温降低,草原退化,生存环境日渐恶劣,从而南移寻求生存物资,这种游牧民族的特性是自古便有的。

唐朝内部因为气候变化而民不聊生,尤其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更是不如往常强盛。而同样食物短缺,饥荒、灾害的降临使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入侵越来越频繁,加大了已经日渐衰微的唐朝的生存压力。到了后期游牧民族更是纷纷入主中原,无视唐朝,建立。近有内忧,远有外患,举步维艰的唐王朝便这样一步步走向灭亡。

三、 结语

唐朝的气候变化总体来讲,是从温暖期后往寒冷期过渡。而在这期间唐朝的发展也恰好对应上了气候的变化,在气候温暖期的国力强盛到寒冷期的衰败灭亡,可见气候变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还是较大的,甚至会影响朝代更迭,尤其是当朝代重心与经济重心在北方时,影响更为严重。

当气候趋于温暖时,无论南北,农业生产都会相对发展更为良好,粮食产量稳定且有所提高,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政治较为稳定。而当气候趋于寒冷时,南方的影响会因为其本身所处地区而影响不大;北方则会因气候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百姓生存压力加大,极容易出现战乱,人口也会因此而产生大量南下致使人口锐减。从唐朝的历史上,可见在朝代循环、大乱与大治之间,气候的变化亦是其决定性因素之一。

文章来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网址: http://www.qhbhyjjzzz.cn/zonghexinwen/2022/1213/1125.html

上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论文格式标准(气候变化研究
下一篇:agu是什么组织(气候变化研究快报是什么级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