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文献格式(气候变化参考文献(4)

来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13 03:4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其他溶质 除尿酸盐浓度外,局部其他溶质的浓度也影响晶体的形成。在体外,钠、钙等阳离子的浓度变化可以改变尿酸盐的析出水平。此外在含有10mg/

2.其他溶质

除尿酸盐浓度外,局部其他溶质的浓度也影响晶体的形成。在体外,钠、钙等阳离子的浓度变化可以改变尿酸盐的析出水平。此外在含有10mg/L尿酸盐的生理盐水中,铅的浓度达到100mg/L时可以有效地促进MSU结晶的形成。然而此种高浓度铅的情况仅见于急性铅中毒,而在一般情况下,铅不可能作为一种促晶体形成介质发挥作用,而慢性铅中毒可以导致肾脏受损,肾小管尿酸重吸收增加,排出量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和(或)痛风的急性发作,从而导致慢性铅中毒性痛风。

3.温度

温度的逐渐降低使尿酸和尿酸盐的溶解度下降,人体内98%的尿酸与Na+结合,以尿酸钠盐的形式存在。在生理状态下(体温37℃)MSU的饱和度限于6.8mg/dl,在30℃时降至4.5mg/dl,因此MSUM易于结晶沉积于温度较低的外周组织,这可以帮助解释临床上痛风多累及暴露的肢体远端的足、手和耳廓等部位。

痛风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可能还与该部位反复的小创伤有关。季节变更有助于急性痛风发作进一步支持局部温度降低的致病作用,一般认为气温下降是痛风发作的诱因之一。

然而,近期的两项研究却发现痛风发作在春天比秋冬季更常见,并未发现每月平均温度或湿度与痛风发作有关。国内对37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夏季及冬季的血尿酸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男性夏季血尿酸值明显高于冬季,女性两季无差异,作者认为这可能与夏季气温较高,出汗多、尿量减少、尿酸的肾脏清除下降有关。应该看到,季节性的食谱变化也是不同报道存在差异的混杂因素。

4.酸碱度

许多体外研究证实酸性环境可加速尿酸盐结晶沉积,这是高尿酸血症患者尿液偏酸造成肾脏损害的因素之一。然而在正常情况下,滑液pH与血液相近,测量痛风患者关节部位的pH和缓冲能力并未发现明显的酸度过高的现象。因此,pH不可能对关节MSU结晶的形成构成明显影响。滑液酸化曾见于RA并与关节破坏程度有关,但没有滑液pH变化可促进痛风发作的报道。

5.其他组织成分

体外实验显示,在软骨基质蛋白多糖存在的情况下,尿酸盐的溶解度高于无蛋白多糖时的溶解度,不溶性胶原和硫酸软骨素的浓度也可影响尿酸盐结晶形成。这些发现有助于解释退行性骨关节病病变部位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的倾向,以及结节性骨关节炎患者的指间关节易患痛风和痛风石的现象。

有人发现偏瘫患者显示其患侧更易有痛风发作和痛风石。这些发现都提示:局部结缔组织成分及其代谢紊乱可能参与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机制。此外,在痛风石边缘的软骨基质内检测到不定量的脂质碎片,这可能代表了软骨基质囊泡内出现可加速钙化的磷脂。但脂质是尿酸盐结晶沉积的结果,还是无关的“旁观者”,尚待进一步研究。

二、晶体的成核、生长与脱落

仅仅一小部分持续性高尿酸血症的患者(10%左右)发展成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石。此外尽管罕见(约1%),痛风也可发生在无高尿酸血症的个体。因此,痛风的发生可能取决于患者晶体形成的倾向,这依赖于影响晶体成核、生长与脱落的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平衡、血浆蛋白的作用、吞噬细胞的作用、关节创伤或骨关节炎以及第一节中述及的多种因素。

痛风石由排列紧密的尿酸盐晶体组成,且可达到很大的直径,临床上却无明显症状或仅伴轻微的炎症。同样,慢性痛风的患者可能有很长的病程却没有或仅有轻微的滑膜炎。这些现象提示如果晶体太大,可能不利于致炎细胞的吞噬作用,而不能诱发急性炎症反应。

大多患者的痛风发作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速率有关(上升或下降),而与处于稳定时的血尿酸水平无关。

例如:初始的降尿酸药物治疗使得血尿酸水平急速下降,可诱发和加重急性发作;嗜酒者的急性痛风发作时可有血尿酸水平大幅度上升。在血尿酸盐水平发生急骤波动以及内科、外科疾病所致的局部病变(如:轻微创伤等)或全身炎症等多种情况下,可使MSU晶体的理化性状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晶体的大小、形状、关节内分布和致炎能力。从理论上讲,甚至是晶体体积或表面的轻微变化,都会使其在组织基质中松动或不稳定,进而促使其从业已形成的痛风石沉积部位释放。

有证据表明引发炎症反应的是微小晶体的脱落,或局部新形成的结晶,而不是早已形成的陈旧的晶体沉积物。

三、血浆蛋白的作用

体内少量尿酸以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大约0.4mg/dl),这些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α1、α2-球蛋白等。一个痛风家族被发现有尿酸结合α-球蛋白的部分缺乏,推测血浆蛋白在与尿酸结合以及维持其溶解度方面发挥作用。然而多项研究显示,血浆蛋白与尿酸的结合力很弱而且可逆,因此一般认为血浆蛋白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作用不大。此外体外实验的研究报道称数种血浆蛋白可加强超饱和尿酸盐溶液中MSU结晶形成,但不同的影响因素使得实验结果不同,主要取决于蛋白的热稳定性和周围的pH。例如pH > 7.5时,人血白蛋白可加速MSU结晶生成,而在pH为7.0时影响最小。有趣的是,有实验显示白蛋白可选择性地与尿酸盐晶体的亲水侧相互反应。

文章来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网址: http://www.qhbhyjjzzz.cn/zonghexinwen/2022/1213/1125.html

上一篇:气候变化研究进展论文格式标准(气候变化研究
下一篇:agu是什么组织(气候变化研究快报是什么级别的